
在春秋战国时期,由于中原地区实行分封制,河南成为了一个非常分裂且不稳定的地方。这里长期处于各个贵族势力的控制之下,分封的小国多达九个。由于这些国家规模较小,力量薄弱,经常遭受强大国家的欺凌,因此在百家争鸣的时代,这些小国成了许多人嘲笑的对象。
例如,《韩非子》里提到的“买椟还珠”故事,就是郑国人用大价钱买了楚国人精美的木盒,却把盒子里的珠宝退还给了楚国,留下了那个装珠宝的木盒,这个寓言反映了郑国的愚昧和眼光短浅。而“守株待兔”中的宋国人,更是悲催地成了那个守着树桩,等待兔子再次自投罗网的愚人。
郑国和宋国都处在中原地区,这使得它们的失败更加引人注目,这些故事很容易成为笑柄。在这个过程中,这些小国成了最早的“地图炮”对象,成为了人们取笑的地方,甚至形成了某种地域性歧视。虽然这些故事未必都基于真实事件,但因当时这些小国既没有能力反驳,也没有保护自己名誉的机会,导致这些带有贬义的寓言得以广泛流传。
展开剩余57%随着历史的进程,列国纷纷消亡,而这些带有贬低意味的故事和习惯并没有随之消失。到了秦汉时期,这些小国就成了历史上的“反面教材”,没有人再去维护它们的声誉,结果它们的形象被彻底抹黑。大国也有寓言,但这些故事通常以“亡羊补牢”或“塞翁失马”这样的励志故事为主,带有正面教训,反映的是强者的智慧与深思。
这两种寓言的对比,反映了对弱者的鄙视和对强者的讨好。在那些权谋之士眼中,这种社会风气和故事只是日常的“小事”。而对于中原的百姓来说,弱小似乎就是一种原罪。这种观念,虽然历经两千多年,依然没有发生改变。
另外,文人在这个社会中一直占据着鄙视链的顶端,虽然现代社会可能看似有所变化,但这种鄙视和权力结构的本质并没有太大不同。只是如今的表达可能更为隐晦,不再像古代那样显得明目张胆而已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